对于你的问题,我找到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在中国,最早实行主修辅修制度的是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所起源性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创办的大学,迄今已有115年的历史。山东大学创建伊始,就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范本。该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实施了“培养优秀生制”、“研究生推免制”、“主修辅修制”等多项制度。
此外,东吴大学也在课程设置中,明确提出了“主科”和“副科”相对应的学分要求,积极探索“主、副科”制度(即今天之“主修—辅修”),推行通识教育。
然而,由于主修辅修制度的实施并非始于某一特定人物,而是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因此无法确定具体的“创立者”。这种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是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环境的改变。
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时创办苏湖教法,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