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小朋友的日常对话是这样的:
我:这个难吗?小朋友:挺难的!我:那怎么办?小朋友:练习啊,逐渐就会容易起来的!我:那继续练习哦,有需要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我相信你肯定能成功的,毕竟你都成功那么多次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是因为小朋友去年被几件困难难哭无数次。一件是学钢琴,一件是练习跳绳。跳绳这件事本来是不难的,但是要在落后别人一年的情况下用一个学期去赶超别人就是挺难的事。
看到困难就躲其实是人类在大脑防御系统下的本能反应,我家小朋友在一开始面对困难时也是这样的反应,哭着说:太难了,不想练了。一开始我也挺无奈的,后来经过几次摸索,终于找到了正确引导孩子的方式,在此分享一下:
1.多讲别人战胜困难的故事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对于大人来说可能觉得听烂了,但是对于小朋友来说却是非常有趣又神奇的,当我指着家里的灯问孩子你知道电灯是谁、怎么发明出来的吗?小朋友会开始认真的想这个问题,并且很好奇这个答案。讲完爱迪生的故事后小朋友会惊叹一个小小的电灯泡也是需要这么多次失败才能成功的,会接受困难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杰里.平克尼的《龟兔赛跑》, 整本书总共就那么几个字“各就各位,预备,跑。慢吞吞……慢吞吞……稳当当……赢了”,所有的故事和想象都在图里。童童自己会一遍又一遍的读图,那些丰富绚丽、栩栩如生的画面,让这场比赛像奥林匹克赛事一样激动人心。恰到好处的铺陈和布局,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书中发现一些小细节,然后兴奋的和我分享。
读完绘本后,我们会开始玩龟兔赛跑的游戏。小朋友乐此不疲,每次他都选乌龟,在地上爬着走。让我们选兔子,给我们示范兔子要把两只手放在头上蹦着走。而且每次开始之前还不忘告诉我们:“兔子是要在中间睡觉的哦,等乌龟到了终点,兔子才能重新出发!”。通常我们很配合,不过有时候会假装忘记了,他就会老远的喊“停下、停下、兔子该睡觉啦!”。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相信了即使暂时落后,也能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
2.正视困难,给难度分级
当孩子觉得难的时候,那就是真的难,哪怕对于大人来说非常容易。比如童童在钢琴学到小汤第二册中的第二次课时遇到了困难:练了两个月的五指原位弹奏,手指位置基本已经固定了,突然要转位,又要平移,还要注意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小朋友弹得乱七八糟的,手眼根本就反应不过来。
上课的时候童童就说太难了,当时以为他只是说说,没想到回到家准备练习的时候,他看着琴谱不愿动,就只说:太难了,太难了!
怎么办?催促不管用,训肯定更不管用,讲道理也战胜不了内心的恐惧!唯一的办法是承认困难,并且正视困难,给难度分级,然后一点点的去战胜它。
我拿了一张纸一支笔对他说:我也觉得特别特别难,不过你可以试试它会不会变得容易。练完一遍后,你告诉我感觉怎样,练完两遍后你再说说感觉,直到练到第十遍,你自己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好不好?
小朋友对于这种新方法比较新鲜,欣然同意尝试,练完第一遍说特别特别难,练完第二遍说稍微特别特别难,稍微特别难、特别难……练到第5遍,小朋友已经有喜色,练到第10遍,小朋友已经狂呼:我有觉得容易的感觉啦。
哈哈,第二天如法炮制,练完第一遍就已经不是特别特别难,而是特别难,第二遍稍微特别难……不过没有等到练到容易,小朋友就给自己加码了,非要挡着手指依然中间要没有一个音符错,于是又练了一个多小时,中间还哭了好几次。到第三天、第四天的时候,手指移位对他就完全不是难题啦!
通过这次由挫败到成功,小朋友深切的体会到了:困难是可以战胜的,而且只能由自己通过不断的练习去战胜,未来一切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
3.用孩子的成功经历激励孩子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之后再遇到困难,我就会将往事重提:“你看看,那次你都被难事弄得哇哇大哭,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好了,最后也做好了呢,这次你要不要也试试呢?”
别人的成功故事毕竟是别人的故事,有时候说多了,还会让孩子有压力,但是孩子自己的成功,那是一定能增强孩子的自信的,家长要善于梳理孩子的成功事件,为孩子储备心理能量。
童童开始练习跳绳时,班上其他同学已经学了一年,最高的1分钟能连续跳180个。为了小朋友能在一个学期内赶上同学们,我按照刻意练习的方法,帮他做了目标分解,让他循序渐进的进步:
明确目标:最终目标是连续跳绳120下,目标分解为:习惯跳绳,学会跳一个,学会连续跳,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跳绳50,总数200
专注投入:每天定好闹钟,固定时间跳绳,保持专注
及时反馈:每一点点进步都夸赞孩子,同时仔细观察孩子跳不好的原因,每次只指出一个改进的地方
不断挑战舒适区:一旦孩子达成一个小目标,就要及时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让孩子不断进步。
通过这样的方法,小朋友顺利克服了困难,在学期末能连续跳绳达到120下,又为自己积累了一次成功经历。
在孩子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强烈的情绪,所以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也很重要,比如:深呼吸、大声的哭出来、要求抱抱、听个好听的故事、做点搞怪的事。家长在孩子有情绪时,要对孩子包容,做孩子情绪的容器,让孩子安全的表达情绪,从而可以整理心情继续前行。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 直接将“感觉满意”附加于儿童身上是错误及有反作用的。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表现满意”而直接教“感觉满意”的。
培养孩子勇于面对困难的能力,不是介入以使孩子心情转好,或者刻意缓和沮丧心情。而是会介入以改变孩子对失败的看法,鼓励容忍挫折,并且奖励坚持、毅力而不仅是奖励成功。往往单纯的鼓励并不能让孩子有勇气去战胜困难,我们应该多学习塞利格曼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教练式的方式实际行为训练式教导目标,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