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
2、《丰碑》的主要内容: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将军把他的马让给重伤员,率领战士们前进;队伍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有个战士冻死在树下;将军让人叫来军需处长,想要质问他为何不给这位战士发棉衣,结果其他战士提醒将军,死去的那位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向军需处长敬了个军礼;队伍继续前进,军需处长的身躯被大雪覆盖,变成了一座丰碑。
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红军精神是不朽的,它像一座闪闪发光的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人虽然走了,但肉体超出灵魂,成为了不朽的丰碑。
突出了他生前的伟大,指引着后人记住和发扬他的精神。
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人虽然走了,但肉体超出灵魂,成为了不朽的丰碑。
突出了他生前的伟大,指引着后人记住和发扬他的精神。
丰碑的意思是:古人葬时引棺徐下入圹的工具,以大木做成、高大的碑石、纪功颂德的高大石碑,读音为fēng bēi,出自《隋书·杨素传》:“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例句:
1、《南腔北调集》:“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2、《文学上之美术观》:“温公论碑志,谓古人有大勋德,勒铭钟鼎,藏之宗庙,其葬则有丰碑以下棺耳。”3、《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邑里萧索,宅惟荒凉;丰碑下柩,题凑迁丧
《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课文中指军需处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已为人的精神;短文用《丰碑》做题目是为了表达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现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丰碑》原名《军需处长》,文中围绕“丰碑”这个主题,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被严寒冰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毫不利已、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他的精神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