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语法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比较自由。
但也因此在运用并不容易把握。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就连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旧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现在的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不影响整体意思的词往往会被这么做。这也就造成了在理解上,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可以产生多种理解,而运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进行理解,给理解和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