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市位(2位)+区县(2位)+学校类别(1位)+学校(3位)+学生类别(1位)+届别(2位)+班(2位)+学生号(2位)+校验位(1位)。
编码规则:对于有身份证号的学生:G+身份证号。对于没有身份证号的学生:J+按身份证号编码规则生成的数字(6位学校所在地区划码+8位出生日期+3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
全国临时学籍号的编码规则:L+按身份证号编码规则生成的数字(6位学校所在地区划码+8位出生日期+4位随机码)。不管是哪种全国学籍号,全都是19位。
学籍号是由学校根据规定制定的学生身份编号,具体构成方式因学校而异。通常包括学校代码、学院代码、专业代码、班级代码和个人代码等部分。其中学校代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划分的,其他代码则由学校自行制定。这样的构成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有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方便学校管理和学籍管理。
学籍号由地区码、机构码、年份、序号和校验码五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含义分别为:地区码代表国家或地区,机构码代表具体学校或培训机构,年份代表入学年份,序号代表学校给每个学生的一个唯一编码,校验码是一种保证学籍号正确性的技术手段。通过这样的构成,每个学籍号都是唯一的,方便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管理学生信息。
学籍号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标准化管理的,构成包括学校代码、学生类别、入学年份和流水号四部分。具体来说,学籍号的前两位数字代表学校代码,中间两位数字代表学生类别(如01代表本科生,02代表硕士生),后面四位数字代表入学年份,再后面的数字是该年级学生的流水号。因此,每位学生的学籍号都是唯一的,便于管理和识别身份。
学籍号由学校分配给学生,通常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代码、市(地区、盟)代码、学校代码、年级代码和专业代码构成。其中,市、学校、年级和专业的代码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规定,省代码则根据地理位置确定。学籍号之所以采用这种构成形式,是为了方便辨别学生的身份信息,方便学籍管理和教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