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即社会

2024-11-22 11:30:13
学校即社会,麻烦给回复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体现为:教学活动注重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强调儿童的兴趣和意愿,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强调课程的生成性等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幼儿园并未成为社会的雏形,幼儿园和社会的联系依然缺乏,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并未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导因素。

学校真的应该成为并且能够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雏形的社会”吗?

首先,我们都会承认儿童的生活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杜威认为“经验是一切有价值的训练的源泉”,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更为真实、更具有动机。假设学校成为一个小型社会,那么儿童在每学习一样新知识时,他都可以看到学习结果今后在社会中的应用,因此他的学习动机也会更加强烈。这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显著体现。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很有可能使人们在无论学习什么的时候都强调它的功利价值,从而使知识失去它自身的“尊严”。

其次,学校应该如何选择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分化,不同的儿童的经验也各不相同,哪些经验适合学校的教育?如何简化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学校应当怎样以最好的方法授予儿童更多的、可靠的知识?这些问

题,杜威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方法作为指导。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儿童的经验。最简答的例子,当一个儿童提出要做一个飞机模型而另一个儿童提出要观察小虫子,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经验,教师在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呢?

最后,如果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那么相比于传授知识的大学,职业技术学校是否更符合“学校即社会”的理想呢?我们的职业技术学校提供给学生“做中学”的机会,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倘若我们稍加改进,以实验、活动为中心,知识的传授作为辅助,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么这种学校是否更加符合理想的社会雏形呢?再看看我们的大学,以思维训练为借口,把学生集中在教室教授各门各类的课程,学校作为一个象牙塔,与社会实践相隔离。四年结束之时,有多少知识学生们还记得?思维训练的效果是否如期所言?踏入社会之后,有多少人要从头开始学起?这算不算对教育的浪费、对学生生活和生命的浪费呢?

2024-11-22 11:30:13
赞 6371踩 0

全部回答(2)

社会现象在学校里都有,只是后果不同。老师留作业,和老板布置工作是一样的。和同学搞好关系与和同事搞好关系是一样的。学习成绩好受表扬与工作能力强涨工资是一样的。节日给老师送礼物和过年给领导送礼物是一样的。所以,学校能混好跟社会能混好是一样的。

2024-11-22 11:30:13
赞 6135踩 0

大学生一般都是离开家,用金钱支撑自己的生活,相对独立。这就决定了各种关系的复杂性,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有限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争取自身的利益,就有了应酬,有了关系远近。

大学里各种职位是有等级区别的,校报投稿有稿费,学生会有享受各类补助和奖励的优先机遇,有能力者组成社团,工作室,家教中心,礼仪队,模特团,都有了在社会中寻找更多生存资源的行动。

大学不再是老师跟着转的,你的收获完全看你自己的主动性,看你自己的性格和耐心,要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优惠,必须要朋友。这些朋友,可能是真朋友。但是更多的是伙伴,合作方。要你用心经营。

你认真体验后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2024-11-22 11:30:13
赞 1899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