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有哪些

2024-11-28 03:23:53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有哪些,在线求解答
写回答

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

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荐举制 即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

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

察举分诏举与岁举。

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

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

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

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

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曹魏时期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人分九等在人才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

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士族门阀把持中正,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

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选拔制度。

其主要特点有:(一)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

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怀牒于州县公开报考。

它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为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

(二)考试制度日趋完备。

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

文举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

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

考生来源也趋正规,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乡贡”。

考试程序,唐代有州试和省试,宋代增加殿试,明代以后又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三)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

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

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清以后,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科举制慢慢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在清末终于被废止。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2024-11-28 03:23:53
赞 3178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