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订货量的概念

2024-08-15 12:55:35
会计小百科
会计小百科认证

会计小百科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经济订货量是指能够使成本最小化的每次订货量,由于购置成本和每次订货数量无关,决策中不需要考虑,经济订货量实际是能够让批量相关成本(持有成本+订货成本)最小的每次订货数量。如果每次订购的数量过多,则大量暂时用不完的存货闲置堆积,带来过高的持有成本。如果每次订购的数量过少,则需要频繁订货,带来过高的订货成本。因此,设置最佳的订购数量,需要权衡持有成本和订货成本两项成本。可以证明,当持有成本和订货成本相等的时候,批量相关成本能够实现最小化,这一原理称为“两项相等和最小”。

经济订货量的计算公式为:Q*=SQRT(2*DS/C)(Q*-- 经济订货批量、D -- 商品年需求量、S -- 每次订货成本、C --单位商品年保管费用)。

公式含义可拆解为:经济订货批量=开平方根(2*年度计划进货量*平均每次订货费用/单位存货变动储存成本)

经济订货基本模型假设:

(1)存货总需求量是已知常数。

(2)订货提前期是常数。

(3)货物是一次性入库。

(4)单位货物成本为常数,无批量折扣。

(5)库存储存成本与库存水平呈线性关系。

(6)货物是一种独立需求的物品,不受其他货物影响。

(7)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