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英语学习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风险资产通常指的是那些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资产,其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监管要求和资产类型,风险资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险资产分类方式:
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分类
正常类:资产价值波动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足够理由怀疑会发生损失。
关注类: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可能影响履行合同,但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付。
次级类:由于市场风险等原因,资产价值下降,采取措施后可能发生显著损失。
可疑类:债务人可能无法履行合同,存在较大损失风险。
损失类:采取所有措施后,资产可能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少部分。
权益类资产和不动产类资产风险分类
正常类:资产价值波动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足够理由怀疑会发生损失。
次级类:由于市场风险等原因,资产价值下降,采取措施后可能发生显著损失。
损失类:采取所有措施后,资产可能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少部分。
商业银行表内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资产风险分类
正常类: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客观证据表明本金、利息或收益不能按时足额偿付。
关注类:存在一些可能对履行合同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但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付本金、利息或收益。
次级类:债务人可能无法履行合同,存在较大损失风险。
可疑类:债务人很可能无法履行合同,存在较大损失风险。
损失类:债务人很可能无法履行合同,资产很可能全部损失。
穿透性原则
风险分类应穿透识别底层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对于难以穿透评估的资产,可以根据预计损失率进行风险分类。
组织实施管理
保险公司应将资产风险分类情况纳入内外部审计范畴,压实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其他原则
真实性原则:风险分类应真实、准确地反映资产风险水平。
及时性原则:根据债务人履约能力及资产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动态地调整分类结果。
审慎性原则:分类不确定时,应从低确定分类等级。
独立性原则:分类结果应基于独立判断。
风险资产的具体分类可能因不同的监管机构、不同的资产类型以及不同的时间而有所变化。以上信息基于最新的参考资料,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