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先秦吴越之地,在上古汉语与百越语的相互渗透作用下,闽语有着很深百越语言烙印,一些古老词汇带有百越语的底层。
男、女是区分人类性别的常用语汇,使得上古汉语词汇有可能得以遗存至今,在漳州方言里男女分别是“诸夫”和“诸姥”。“诸”从春秋时期的越国到后来的闽越国都是常见字,从地名到人名都可以看到,如:诸越、诸暨、诸咎、无诸等。“诸”,《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郭庆藩集释引李桢曰:“诸越,犹云於越;《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吴,杜注:於,发声也。《广雅·释言》:诸,於也;《礼记·射义》注:诸,犹於也,是叠韵假借。由此可见,“诸”是个助词,无实义的古越族语的发声词,与后面的“夫”、“姥”组成叠韵词,诸、夫、姥三字在上古汉语里韵母相同,都是鱼部字。“夫”,《唐韵》甫无切,《集韵》风无切,男子通称,《说文》丈夫也。可知“夫”在古代汉语里是男性的通用称呼。漳州话里“诸夫”(tsa1 poo1)表示男子,“诸夫孙”是孙子的意思。“诸”中古汉语的声母是章母,读为ta1,ta1 poo1的读音符合大多闽南、潮汕、海南闽语方言中男性称谓的读法,漳州方言读tsa1是后起的声母变化。
"诸夫"一词是中文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古代指代多个人的尊称,相当于“诸君”、“诸位”或“众位”之意。其中,“夫”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因此,“诸夫”可以理解为“诸位先生”或“众位先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