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赧读音:kuì nǎn解释:因羞愧而脸红。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形相吊,五情愧赧。”苏轼《答舒焕书》:“忽辱手示,乃知有公沙之语,惘然如梦中事,愧赧不已。”明 赵震元《为袁石■(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逾深愧赧,乃辱注存。临食三嗟,惭彼高厚。”
意思是因羞愧而脸红。
“愧”,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kuì,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愧”的基本含义为羞惭,如羞愧、惭愧。
在日常使用中,“愧”也常做动词,表示衷心佩服他人,自惭不如,如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