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婚姻的典故

2024-04-27 02:34:02
古人婚姻的典故希望能解答下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典故。

像如秦晋之好、举案齐眉等等。这些典故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之情。古诗文中,最早反映爱情婚姻典故的,是《诗经》中的“桑中之约”。典出《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后世用“桑中”泛指恋人约会的场所,当时的中原大地,大概桑树是很多的。这首诗的发生地点在现在的河南安阳淇水岸边。现在的年轻男女,恐怕很少有人特地选择桑林去约会,但很多都是选在幽静的有花有草有树的公园里。秦晋之好,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秦国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晋国在今天的山西南部,这两个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位置相邻,两国的统治者出现过几代通婚联姻,含有政治色彩。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成为成语,人们经常把两家结亲说成结为秦晋之好。如元·乔孟符《两世姻缘》中的第三折就这样说了一句:“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现代这个成语更是被人们当作日常用语来使用,或是用在婚礼的帖子,或是用在门口的对联上,或是用在文章的标题上。举案齐眉的故事发生在诗人梁鸿身上的。梁鸿是东汉时一个破落贵族的后代,娶了个妻子叫孟光。梁鸿做了首《五噫歌》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被当时的皇帝汉章帝刘妲通缉。夫妻两人为躲避政治迫害,跑到今天的临淄去打工,梁鸿每天回来,妻子就做好饭食,举案齐眉送到丈夫面前。“案”是古代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用来形容夫妻间相敬如宾。关于中国月老的传说,语出“赤绳穿足”这个典故,出现在唐代李复言《续幽州怪》中。唐代有个读书人,叫韦固,夜里行经宋城,碰到一老头,在月下翻阅一册薄籍,那是“天下婚书”,翻到谁,就拿一根红绳子在男女双方脚上一系,这姻缘就定了。不管你是千里之遥还是仇怨之家,都注定成就这婚姻,韦固对这老人的说法当然不信,但是后来,终究没能逃过月下老人的手掌心。后来人们把这月下老人泛指媒人,把“赤绳穿足”指上天注定,谁也逃不了的姻缘。其实,中国传统的婚姻,大多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讲究门当户对。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除了传宗接代的任务,还具有社会意义,担负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使命。传统文化中关于婚姻的典故,也大多是体现了农业社会形态下,夫妻双方的男耕女织,弹琴作画,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生活,看起来平凡,却让人有一丝甘甜值得回味,感觉很醇厚。这样的生活,比现代社会的打情骂俏似乎更让人向往。

2024-04-27 02:34:02
赞 9839踩 0

全部回答(2)

男女结合,人生大事,洞房花烛之喜,交杯同心之乐,常常伴有许多美好的想像。因此,人们往往不直接说“婚配”,而用一些令人向往的传说典故代替,使之更富有神奇色彩。举例如下:

一、吹箫、跨凤

《列仙传》载:春秋秦穆公时人肖史,“善吹箫,穆公有女子弄玉,好之。公遂以妻焉,遂叫弄玉作凤鸣,居数十年吹似凤凰,凤凰来止其屋,为作凤凰台。夫妇止其所,一旦随凤凰去。”又有传说肖史乘龙,弄玉跨凤,共同升天。后人遂以之代结婚。唐李瑞《赠郭附马》:“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

2024-04-27 02:34:02
赞 4153踩 0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

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

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林。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

18年后,许仕林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2024-04-27 02:34:02
赞 6504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