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谈一谈神话,传说与史实之间有什么关系

2024-04-27 02:49:05
请你谈一谈神话,传说与史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希望能解答下
写回答

最佳答案

记得电影《指环王》开头有言:“历史成为了传说,传说又成为了神话”,所以我认为所谓传说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隐藏在神秘面纱中的历史史实。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典籍浩如烟海,神话更是绚烂多彩,令人神往。大家都知道,中国神话是从混沌开始,正所谓“混沌初开不记年,三皇五帝往下传”。现在我们讲一个造琴的故事。在正史中,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黄帝造琴”、“虞舜造琴”等记载与传说。《广雅》记载道:“伏羲造琴、长七尺二寸,而有五弦。”《琴史》记载:“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庄子·天运》曾记载过黄帝论琴,原文如下: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却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琴,从篆文可以看出,乃是修身过程中调整内腹金木水火土五气在肋骨间的升降运动,在胸肺间和鸣产生的心听而不可耳闻的天籁之音。我们都知道,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意,那是“修身”,而不是“修心”。在老子五千言中曾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正是上古先圣至真在修身的过程中发现了琴的本意,才造出了“琴”字以表琴象,造出了“琴”体,从而可以考天地之声。读古文,一定要把控住八个字“身国同构,天人合一”。其实文体字形都暗含着某种大道,在修身过程中从内而外的过程。现在人,只会从外面去考证,而不能从身上观天下。老子有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正是这个道理。琴,以考天地之声,不仅仅是宇宙之声,更是人身之声。正因为有琴之声,才用于调节身上肝心脾肺肾五脏之气正确运行,才能使得周围环境金木水火土五气调和,让人的身心溶于其中,达到调节人身与周边环境的气场变化,使人身心等都得到放松甚至是某些疾病的治疗。不相信,我们再说一个字来确认。那就是“药”。大家看,最早的药就是音乐的乐字,也就是通过各种乐音来达到治病的效果。而到了篆体,音乐的乐字上面加了个草字头,说明随着人类的离道失德,人们已经达不到通过乐来治疗人身疾病的功效,只能从草木中去找,这就是“藥”。而现在的简体字“药”,其实也说明了现在的药到底是不是草药,大约是吧,大约有草药的功效吧,是不是对人体真的很对症,那也是大约是吧。“文以表象”,“文以载道”。愿大家还能是咬文嚼字,深入分析某字的根源,看到传说神话,把控住“身国同构,天人合一”,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及看法,说不定更能接触到事情的本相。

2024-04-27 02:49:05
赞 6912踩 0

全部回答(2)

神话传说是根据史实编的,大多数的神话传说都是以前老百姓们编出来的,在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来没事做,就对一些很美好的东西有很强烈的喜爱,然后就告诉别人,古代通讯不发达,只能靠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就会有一些很有想法或者想象力的人编成神话故事,就像《聊斋》一样,在蒲松龄姜这些故事整理在一起之前,这些故事也是各地的人们口口相传当做闲暇时的话题来说的,而这些故事只是人们把一些美好的事物加以修饰和夸张而已,完全不能和史实相提并论。

2024-04-27 02:49:05
赞 9862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