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 、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 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 时有洞窟千余个,所以敦煌石窟是几个朝代人的辛苦杰作。
敦煌莫高窟是由唐代时期的佛教信仰者和艺术家们所建造的。
这些洞窟是从4世纪开始一直建造到14世纪,历经了多个朝代,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其中有492个洞窟被挖掘出来,并保存着精美的壁画、彩塑和佛教文献。这些洞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莫高窟是乐僔建造的。据记载,莫高窟最初的修建者是前秦时期的一位高僧。
366年,僧人乐僔路过敦煌时,忽见三危山上金光万丈,隐隐约约闪现着万佛的影像。为了纪念这一奇迹,他在山壁上开凿了一个洞窟,造佛修行。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又不断地有其他僧人和禅师来到这里,陆续凿洞、造像,最后逐渐形成了一条一千六百多米长的大型石窟群。这个石窟群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