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两两平仄交替,偶有四连平四边仄”的平仄韵就称之为“鱼竿韵”这种鱼竿韵在对联中并不常见,初现于古风诗体,律诗根本不可能出现(律诗最多是三连平三连仄)。
鱼竿韵的特性就是“四连平四连仄”,但不是“全平全仄”,所以鱼竿韵只见于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体较少,更不易见),所以在对联中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也比较少见,七言联以上就更难见到了。但是少见却也存在,所以也拿来研究。例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谢灵运《登池上楼》悠然云间月,复此照池塘。(古: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姚系《野居池上看月》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古: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白居易《北亭》鱼竿韵的格式就只有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但是鱼竿韵在对联史上比全平韵还要少见,所以出句时最好作个说明,因为并不是所有联友都熟悉鱼竿韵。
鱼竿韵:鱼竿韵最初不是联律,是诗律的一种,由于楹联文学的发展逐步渗透到联律中,至于起源倒是真地考证不了了。由于网络楹联文学和诗词的结合,关于鱼竿韵的定义没有一个准,在此根据现在广泛支持和切实得到运用的格式加以总结归类,我们先分析鱼竿韵的几个特点:
一是律句联,非律句联不在此韵律范畴;
二是四连平,我们仅说四连平而不说四连仄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四连平在诗句中是单独存在的,而其对应诗句不一定是四连仄,但由于楹联的声律相反律,才引入四连仄概念,但分析鱼竿韵还是以四连平为基准;
三是以五言为基准,其他多言句以此为变化基准;
四是以七言为限,七言以上不提倡使用相对应的鱼竿韵变化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