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元代,盛行于清代。
在中国知网古籍检索中输入“恭喜”一词,显示元代9条结果,明代190条结果,清代637条结果。《汉语大词典》解释为:
1. 应酬语。表示问候或祝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大夫恭喜了,你却在这里住?」《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九筹好汉听了,笑逐颜开,都道:‘恭喜!买卖到了!’」2. 指可喜可贺之事。《儒林外史》第五回:「这倒是他的意思,说姐姐留下来的一点东西,送与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费。」此指科举中式。清李渔《意中缘·悟诈》:「去岁恭喜,小弟因为不知,未曾奉贺,多有得罪。」此指结婚。鲁迅《彷徨·孤独者》:「魏大人恭喜之后,我把正屋租给他了。」此指任职。
2. 意义喜与恭并用,不成文字。孔子曰:“恭俭庄敬,礼教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恭,肃也。”故恭则不喜,喜则不恭。恭、喜并用,则其恭也惧,其喜也伪,出于不得已也。既言恭,则其恭喜之人为官长权贵也可知。元代之人心风俗,以此词为证。
3. 演变初为下吏贺其上官之文,后转为市民之贺词,应酬之语也。考之于明清小说、书信,其拜官、结婚、生子,皆可曰恭喜,此事后之贺词也。至于清代,新年春节之礼颇盛,遂有“恭喜发财”之语,此事前之祝词也。今日平日庆贺,已鲜少有用恭喜者。“恭喜”之语,仅施于春节,或作“恭祝”。今之青年亦鲜用之矣。
4. 利弊“恭喜”之弊,在于虚伪。今日已不甚用,而以其他祝词代之。如升职曰事业顺利,结婚曰百年和好、早生贵子,开张曰蒸蒸日上、生意兴隆,春节曰财源广进、富贵平安之类。明言其所祝之事,犹优于恭喜之敷衍也。清代以后,世俗之亟愿于福利,以此为证。
5. 取舍
释义:恭喜:恭贺他人的喜事。旧时指祝贺人发财富裕的客套话。
据记载,在清朝末期,一位自称“老中国通”的英国青年威廉亨德,于1826年抵达广州,参加美国人在广州开办的旗昌洋行的工作,威廉亨德著有《洋人在广州》一书。其中一段提到:“在清代,广州十三行一些吃洋务饭的中国人,每逢过年的时候,都会到洋人的商馆里去拜年,入六便是打拱作揖,口里不停讲着“恭喜发财”。在当时,只吃洋务饭的人到商馆里来拜年,商馆里的洋人,向例是不回拜的。国为这是中国人过新年,不属于洋人。但由于好奇,对于中国人拜年的打拱作揖,大讲“恭喜发财”,特别感兴趣。有一次,到一个做洋买卖的中国人家里去拜年,也讲了一句“恭喜发财”,成了洋人过华人新年的第一个人。
这得从“年”的由来说起: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年除夕来了一位神奇的老人把“年”给收服了,人们便互相上门道喜,恭喜没被“年”伤害。
这风俗越传越广,一直流传至今。所以,现在过年大家见了面都会互相说恭喜恭喜(就是说恭喜没被“年”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