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苏轼满腹经纶,却仕途多舛,生不逢时,不合时宜。
苏轼既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散文家、诗词人,同时还是豪放学派的代表之一。这位非凡的天才不仅在诗词、文字、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有着惊人的造诣,而且有着深深影响后代的独特人格魅力。许多关于他的轶事流传至今。王国维高度评价苏轼说“没有像屈子,渊明,子美和子瞻那样的三代诗人。”苏轼来自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苏有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苏轼深受其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学习非常努力,希望将来能进入仕途并取得一些成就。
1057年,苏轼去京参加考试,和他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考官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从那以后,苏轼在京市出名,开始了他的仕途。然而,苏轼的仕途多舛。他入仕时候正好是北宋危机出现的时间。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共五朝便是苏轼一生经历的朝代。那时的北宋政局变幻莫测,革新思潮层出不穷,党派不断相争,苏轼不幸被卷入其中。在他曲折的官员生涯中,他曾两次被安置在首都以外的地方。第一次是因为与王安石在实施新法律上的政治观点不一致,自己要求外放的。第一次,高皇后掌权后,把守旧派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一人重新召回重用,因此他也被召回入京为官,但由于他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律便再次受到攻击,他不得不再次要求外部转移。当苏轼外放为湖州官员时,有人诬陷他以诗人身份写诗讽刺朝廷的政治改革。该案是监察御史举报的,后来经由御史台的官员来审判处理。从汉代以来,御史台就一直被昵称为“乌台”,因此该案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幸运的是,宋太祖和赵匡胤以前下令不许杀士大夫的,苏轼才能够挽救自己的生命。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出狱,但被降职为黄州副团长。哲宗高太后去世后得以掌权。为树立威信,哲宗又重新起用新党,打击反对新法的守旧圆滑世故的人。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对国家政府事务的看法没有隐藏的话语。也正因为如此,苏轼在政治斗争和党派内讧中总是“两边都不讨好”。他的小妾晁云戏称他“肚皮不合时宜”。然而,当苏轼担任地方官员时,他关心人民的生活,兴利除弊,使一方百姓受益。人们都非常尊敬他。作为杭州的太守时,他组织人们挖掘西湖,并用挖掘出来的淤泥在西湖旁边建了一座大坝,即现在有名的“苏堤”。可怜苏轼一生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