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区别。
首先参军属于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序列。五军都督府每府都设立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经历、都事等官职,但这些官职为虚职,没有实权。只有加上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官衔,才拥有带兵的实权。在这些官衔里总兵最高,副总兵次之,参将位于第三,属于较高级别的武官。 其次在清朝的武官序列里,最高为正一品,最低为未入流。正一品武官有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从一品武官有驻防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武官有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武官有副将。参将属于正三品武官,与步军翼尉、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等平起平坐。在参将下面还有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游击、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等一系列级别更低的武官。 同时 在清朝每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在省以下设立镇,每一个镇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总兵;在镇下设立协,每一个协的最高军事长官为副将;在协下设营,每一个营的最高军事长官为参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进原来的“参赞军事”这种临时分派的任务名称,便正式演化为“参军”这种正式职务,写法也发生了变化,从“参XX军事”演化为“XX参军”。
参军是古时丞相的参谋,也称幕僚,为丞相提供有价值军事资料。相当于现在的文职职员。参将是明、清时期军队统兵的官位,参将职位仅次于总兵和副总兵。是带兵打仗的。参军为文,参将为武!
参将,武官员,明朝镇守地方之统兵官。
位次于总兵,副总兵。清因之,位次于副将。
参军,中国古代诸王及将帅的幕僚,官名。即参谋军事。
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晋代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时称经略为参军。
参军和参将是有本质区别的。具体区别:
参军:是指适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
参将:是指在职军官符合升为将军的要求而去参加考核与竞争。
古代的“参军”,是一种文职官员,指的是将帅身边的一帮幕僚。职责就是为将帅出谋划策。到了现代,“参军”指的是参加军队。
古代的“参将”,是一种武官。一般位居主帅(或统兵将领)之下,辅助并执行将帅给予的战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