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文言文

2024-04-28 03:21:24
邑文言文希望能解答下
写回答

最佳答案

“邑”在文言文中有多重含义。

首先,它可以指代城市或居住地。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中的“东城”即指项羽所在的城邑。其次,“邑”还可以表示县,这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一种单位。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晋侯使郤芮以车百乘送公子雍于秦。秦师之还也,晋阴饴甥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王使召晋侯。晋侯使郤芮辞曰:‘寡君闻命矣。敢辞鲁、卫、曹、邾之不逮,敢辞齐、宋、远楚、秦之不即,敢辞晋国之不备。以邰、岐、丰、镐之故,而封殖于晋。不壹而足。今以君命奔于秦,敢逃乎?亦不惟君命之不辱,社稷之福也。行矣,唯是迂也,远复何有?’公子雍者,秦女之所生也,而晋献公之子也,自秦归之,以壅秦国。秦伯使公子絷送公子雍于晋。晋人皆哭。秦伯怒曰:‘我怨其君,尔何人哉?’对曰:‘臣,晋之鄙人也。远而纳之,君之惠也;杀之而利晋,寡君之愿也。寡君不能,使群臣倍其命,若之何?诗曰:“怀德惟宁,宗子维城。”君其勉之!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其中的“晋”即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领土包括多个县邑。此外,“邑”还可以表示封地或采邑,这是古代贵族或官员所封赐的土地。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其中的“鲁”即鲁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的封地包括多个县邑。综上所述,“邑”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城市、县、封地或采邑等多种含义,具体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2024-04-28 03:21:24
赞 6857踩 0

全部回答(2)

意思是城市、都城,如都邑;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如采邑。

2024-04-28 03:21:24
赞 9940踩 0

"邑"读 yi 去声。在文言文里,①指国都(如:吾先君新邑于此)。

②指郡县 (如:仲永父引儿环谒于邑人)。

③同乡,乡亲们(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024-04-28 03:21:24
赞 5240踩 0

“邑”在文言文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和例句:城市、都城:邑通常用来指代城市或都城。例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的“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这里的“邑”指的是没有宗庙和先君之主的城市。封地、领地:在古代,诸侯或卿大夫的封地、领地也被称为邑。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且君之所以为君者,臣之所以为臣者,父之所以为父者,子之所以为子者,皆赖此也。此若崩溃,君何以为君?臣何以为臣?父何以为父?子何以为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里的“邑”指的是诸侯的领地。县:在古代行政区划中,“邑”也常用来指代县。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这里的“三河”指的是古代的三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多个县,其中的“邑”就是指县。通“悒”,忧郁:在一些情况下,“邑”也可以通“悒”,表示忧郁的情绪。如《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这里的“邑”可以理解为忧郁或悲伤的情绪。总的来说,“邑”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具体解释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希望这些解释和例句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邑”这个词。

2024-04-28 03:21:24
赞 804踩 0

邑,于文言文中,常表城市、封地之意。古时,邑乃人民聚居之地,亦为国家划分管理之区域。邑之大小,或视人口多寡,或依经济繁荣与否。邑内,有市井之喧嚣,亦有田园之宁静。邑之治乱,关乎国家之兴衰,人民之安危。故,邑在文言文中,承载深厚之历史文化内涵。

2024-04-28 03:21:24
赞 324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