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牛的别称:
1. 丑牛——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丑,牛也。
”在十二地支中,丑属牛。故牛又称丑牛。
2. 土畜——《魏书·礼志一》:“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3.乌犍——特指水牛。唐代唐彦谦《越城待旦》诗:“青溪白石村村有,五尺乌犍托此生。”因多生吴地(江淮一带),故又称“吴牛”。水牛能沉在水中,故又称:“沈牛”。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兽则 旄獏犛,沈年麈麋”,李善注引张揖曰:“沈牛,水牛也能沈没水中。”4.大牢——牛牢(牢,乃养生畜的圈)大,故称牛为“大牢”。李时珍《本草纲目》:“《周礼》谓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5.觳觫(hú sù)——《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原为形容牛的恐惧样,后以为牛的代称。
6. 黑牡丹——牛又被戏称“黑牡丹”。宋代苏轼《墨花》诗:“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
别称、土畜、乌犍、沈牛,丑牛一般指牛印。"蒙汉良生肖印·牛牛印,古代肖形印的一种。古代的肖形印,亦称画印、图印、封蜡印及生肖印古代的肖形印,亦称画印、图印、封蜡印及生肖印。古肖形印是印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的别称有:丑牛、土畜、乌犍、沈牛等。乌犍常泛指耕牛,沈牛即水牛。不同年龄段的牛的别称有:犊、牬(bèi)、犙(sān)、牭、犕(bèi)等。犊指小牛,牬指两岁的牛,犙指三岁的牛,牭指四岁的牛,犕指八岁的牛。
此外,犝指无角的小牛。犣(liè)指公牛、旄牛,旄牛即现今的牦牛。
犛(máo)古同“牦”,即牦牛。毛长过膝,耐寒耐苦,可以适应高原地区氧气稀薄的生态条件,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所产的奶、肉、皮、毛是当地牧民重要的生活资源。
十二生肖排名中,生肖牛排名在第二位,术语上我们都知道叫丑牛。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生肖牛与十二地支的第二位“丑”相对应,所以称为“丑牛”。根据属牛人出生的不同年份,又可分为乙丑牛、丁丑牛、己丑牛、辛丑牛、癸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