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酝酿时期。
这时期中国并未出现成熟的戏剧表演形式。存在的只是一些原始的巫舞、傩戏、俳优表演,还有早期诗歌当中的对白性对唱性的语句。先秦两大诗歌集《诗经》和《楚辞》就是戏剧性诗歌的代表。先秦时代的戏剧起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始歌舞,宗教以及巫术。先秦时期,戏剧表演与原始宗教祭祀密切相关。三皇五帝时代,中国产生了原始宗教。这一阶段的原始戏剧,混杂在祈神和娱神的宗教仪式中,呈现出宗教仪式依附物的面貌,其典型形象特征就是摹拟鸟兽的装扮表演。殷商时代,在原始崇拜,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中逐渐产生了专职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女性称“巫”,男性称“觋”。巫师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要进行迎神、降神、祈神和娱神的仪式表演,这些表演具有拟态性和歌舞性,因而后人常常把巫师的降神表演视作戏剧的起源。周代盛行的蜡祭,就是祭祀仪式中颇具戏剧性的一种。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到后期而应运而生的。是一种从人、从草、从鸟,带有史诗性的舞蹈,作之于商,传之于周,录之于孔子。大部分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驱鬼除疫活动。傩在我国分布极广,中原傩、巴楚巫、百越巫、青藏苯佛、东北萨满、西域傩,都属于傩的范畴。从傩的形态来看,可分为宫廷傩、民间傩(乡人傩)、军傩、寺院傩几类。上古时代,傩的典型是周代官傩,《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了周代官傩的内容:“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率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魍魉)。”周傩分别于季春、仲秋和腊月举行,被称为时难(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