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嬴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
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
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
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
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
1952年,属芜湖地区。
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
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
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辖10个镇,107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
擦,身为和县人我也不知道,你是和县的?
和县,古称历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三十六郡,便有历阳郡。公元555年,五代十国吋期,南梁和北齐在此议和,故改名为和州,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被贬为和州刺史,写下传世名篇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千古名句,写入教科书。和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安徽省历史悠久的古城。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将天下分为36郡。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永明二年(484年),雍邱县划归陈留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乌江三县。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北齐高欢、南梁陈霸先在历阳议和,遂改历阳为和州。民国元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