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继四言诗之后,又一种诗体出现,那就是骚体。骚体属于辞赋一类,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此也称为“楚辞体”。骚体的代表作家最主要的是屈原,并以其《离骚》为经典之作。此诗体是在当时楚国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新诗体,继承了当时楚国民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突破了诗经的传统形式,采用了以六言为言﹑兼之杂言的新体式。
其作品多篇幅较长,并大量插入相当现代汉的“啊”的语气助词“兮”,增强了抒情的语势,如果去掉“兮”字,骚体就变成五言诗了。
其押韵也比较自由,用词较为瑰丽,并且多采用浪漫主义笔法,许多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两座高峰,两个源头。
楚辞是古代楚国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楚辞在《楚辞•离骚》、《楚辞•九歌》等作品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