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兴化属吴,战国时属楚,为楚将昭阳的食邑。
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后裔,曾与魏战于襄阳,以下八城有功,受封于海滨之地(即兴化一带),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兴化又名“楚水”、“昭阳”。秦汉隋唐时, 兴化先后隶属于临淮、广陵、江都,皆古扬州地,其范围在海陵(今泰州)之北, 盐渎(今盐城)之南。兴化原名昭阳,在宋朝原为犯人发配之地。后因范仲淹在此任职取名兴化。意为“昌兴教化”。
相传,春秋时兴化属吴,战国时属楚,为楚将昭阳的食邑。
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后裔,曾与魏战于襄阳,以下八城有功,受封于海滨之地(即兴化一带),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兴化又名“楚水”、“昭阳”。秦汉隋唐时, 兴化先后隶属于临淮、广陵、江都,皆古扬州地,其范围在海陵(今泰州)之北, 盐渎(今盐城)之南。兴化原名昭阳,在宋朝原为犯人发配之地。后因范仲淹在此任职取名兴化。意为“昌兴教化”。
兴化古称昭阳、楚水,是战国时楚国武将昭阳的食邑,五代以前属海陵县,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杨溥武义二年(公元920年),自海陵县划出部分为招远场,当年改为兴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