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释义: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解析:寄”字为寄托的意思,寄托自己的情感于天地之间,但人生苦短如同蜉蝣,故此句可理解为就像蜉蝣那般生存在天地。(蜉蝣与天地的对比,更加突出生命之短暂,客人之忧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蜉蝣与此同类,皆是生命短暂的生灵,故此句表达的感情也有着对于人生苦短的无奈的愁怨。此两句的句式相仿,表达的意思也大同小异,此句为客人之言,虽却实实在在说中诗人之悲(“乌台诗案”遭贬,不受重用)但诗人却不以此为悲,反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令人不由心生敬佩之情。(诗人与客人的对比,更表现诗人乐观)
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原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蜉蝣,是一种像蜻蜓的昆虫,比蜻蜓略小。幼虫生活在水里,一年至五、六年。成虫有两对翅膀,尾部有丝状物二或三条。成虫不取食,常在水面飞行,蜉蝣成虫的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在飞行过程中完成产卵繁殖。蜉蝣寿命很短,只有数小时至一星期左右。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