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杨堤,又称西湖杨公堤,在西湖的西面 , 明朝时有一条南北相连的长堤 , 叫杨堤 , 又称杨公堤。
据了解 , 南宋后 , 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 , 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 , 当时西湖己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 年 , 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力排众议 , 于 1508 年 2 月 2 日开始疏浚西湖 , 耗时 152 天。当时毁田 3481 亩 , 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 , 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 , 从栖霞岭西侧起 , 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 , 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 人们为了纪念他 , 称此堤为 “ 杨公堤 ” 。清代 , 由于里湖淤浅 , 杨公堤以西多为居民田桑之地 , 行游者稀少。雍正二年 (1724) 杨公堤终因里湖不断淤浅、田桑扩大而废去。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堤长3328米,宽约12米。系明正德三年(1508年)时任杭州知府的杨孟瑛疏浚西湖,用湖中淤泥堆筑于湖西山麓的一条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开浚西湖的功绩,称为杨公堤。堤上亦有六桥,俗称“里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与西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清朝以后,里湖逐渐淤塞,田桑扩大,杨堤被废。
1947年,在杨堤的旧址上修筑西山路。 2002年12月开始,“西湖西进”工程启动,杨公堤历时十月完工。 其余大部分淤泥则被堆在湖西山麓边,筑成一条长堤。堤上筑六桥,首桥因近净空院,玉泉水自此而出,便称“环碧”;第二桥,因是金沙滩水的出处,便名“流金”;第三桥因近龙潭,深黝莫测,时有祥光浮水,题曰“卧龙”;第四桥便是“隐秀”;第五桥因桥畔建有“三贤祠”,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取名“景行”,喻好贤。第六桥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长矣。《诗》云‘长发其祥’,非浚导不可”,题为“浚源”。这六座桥被人们称为里六桥,与外六桥合称“西湖十二桥”。百姓们称“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文人墨客也欣喜若狂,纷纷吟诗作画。当时有西湖竹枝词赞道:“十二桥头日半曛,酒垆花岸其氤氲。七香车内多游女,个个攀帘过岳坟。” 而杨孟瑛因疏浚得罪了不少豪富,次年便被调走他任。不久后,杨孟瑛辞官还乡,回了涪陵老家。此后数百年里,杨公堤历经沧桑变迁。到清雍正年间,湖西又渐渐开始淤塞,至乾隆年,杨公堤以西湖面已不存。抗战胜利后,当时国民政府征调在杭投降的日军,以杨公堤为基础修筑道路,称凯旋路。
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再度修此路,并更名为西山路。
苏堤:“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这是苏东坡称赞西湖的佳句。纵贯西湖西部,全长2、8公里。因宋代的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桥等6桥,古朴美观。堤的两侧多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尤其动人。堤中有“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曾有诗赞六桥道:“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白堤:白堤原名叫白沙堤,是唐代白居易在杭州时主持所修。白堤位于西湖的北部,连接湖岸与孤山 ,长约1公里。白居易曾有诗赞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杨堤:杨堤位于西湖的西岸,现名叫环湖西路,是由明代杭州郡守杨孟瑛主持所修。堤全长2公里,上有环碧、流金等6桥,与苏堤6桥相对,合称为“西湖12桥
据了解,南宋后,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还任由豪门占湖为田。
一直到明朝中期,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力排众议,于1508年二月二日开始疏浚西湖,毁田3481亩,所挖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的长堤,西湖始复于唐宋,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杨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