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衔山矗立在榆中与临洮之间,受万年风雨,经万世沧桑,它的名字也随历史风云不断演变。
马衔山,乍听其名,似有天马当空,呈衔山之势。《说文解字》云:“衔,从金,从行,表示横在马口中用来控制马行止的金属棒,即马嚼子”,后引申为“含在口里”,马衔山有天马衔山的雄壮的魄力。另有一解释,马衔为一海神名。《文选·木华·海赋》中曰:“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 唐代著名学者李善对此注解为:“ 马衔 ,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马衔山蜿蜒伸屈,婉若游龙。无论“马衔山”寓意取自于天马衔山还是海神游动,都与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马衔山主峰之巅,确有两座巨石马,石马高大耸立,人称“大石马,小石马”,两马相距百米之远,各居山头,面向南方,盾立守望。两座石马虽不衔山,《金县志》对这两匹马有记载,“昔有野马数群,土人围之,马皆化石马,即大石马,小石马,山下有大马甲,小马甲二村庄,即其地欤,山下有泉” 马衔山初名,似乎与这两匹马有关。 此山最初并不叫“马衔山”,《狄道州志》云:“山顶俗名空头山,殆即古之空同也”,《汉书.武帝记》中: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211年),汉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空同,西临祖历河而还” ,可见,此山在汉代应叫空同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天水北界,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南北朝时期,榆中曾被先后命名为“金城县、子城县”,据方位,出苑川水的地方应该是今天的马衔山,故而,这里的“子城南山”即就是今天的马衔山。唐代时,此山又名“薄寒山”。
1972年,在马衔山北支——兴隆山北坡的朱家湾村,出土的一座唐代的贵族墓葬,其墓志铭《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称,“夫人葬于薄寒山之北原”,“薄寒山之北原”就是今天的“朱家湾村”,这证实了“薄寒山”亦就是今天马衔山。
马衔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传有大石马、小石马、石棺材、金龙池等民间传说。据《榆中县志》记载: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称马衔山为“薄寒山”;宋、明称“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肃庄王朱楧将“马衔山”辟作避暑山庄;清代称“马寒山”,以“寒山积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