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扎(bāo zā)是一个中文词汇,也是一个常用的汉语动词,表示包裹、缠绕、裹住等意思。
这个词的出处较为普遍,可能来自于汉字组合的意象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实物。据考证,包扎一词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中,其解释为“束也,紧缚也”,即将物品或身体上的伤口紧紧缠绕。在军事、医疗、运动等领域,包扎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人们可以利用绷带、胶布、绳子等材料将伤口与骨折等处进行包扎,以达到固定、支撑、保护等目的。同时,在中国的许多民间技艺中,包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纸扎”的技艺,指的是利用纸张将各种造型进行雕刻、刻画,像包扎一样覆盖在雕刻物上,形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此外,在许多地区,人们还会利用竹子、柳条等材料进行编织包扎,制作各种实用的日常用品。总之,包扎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动词,可以用来形容各种物品的裹包、固定和保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技能之一。
读音:[ bāo zā ]
包扎
[ bāo zā ]
基本解释
(动)包裹捆扎:~伤口。
详细解释
包裹捆扎。
巴金 《家》三九:“ 觉新 已经把罐头包扎好了,便放在 觉慧 的面前。” 艾青 《他死在第二次》诗:“洗去了脓与血,又把伤口包扎。”
指包扎好的物品。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她显然是买了东西出来,因为她手里好象拿了许多包扎。”
bāo zā
造句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至少我们可以包扎一下。
一个战士受伤了,卫生员赶忙用绷带帮它把伤口包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