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古城汾阳,因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
汾阳,历史悠久。周为古兹国,县置春秋属晋,为瓜衍县地,战国属赵,为兹氏县。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地入秦,属太原郡。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置并州西河郡于兹。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郡改为国,县易名隰城。北魏太延中(435-440年),改隰城为什星军。太和八年(484年),复名隰城,邑置西河郡,隶汾州。孝昌二年(526年),汾州移治隰城仍领西河郡,天宝元年(742年)改汾州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汾州,而治所均设隰城县未变。肃宗上元元年(766年),县名改称西河,历五代、宋、元,汾州治所在县城亦未改,其间,宋置汾阳军于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汾州为直隶州,州治仍设西河,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州为府,依郭设汾阳县。又置冀南道、府、道治均驻县城。此前,县名虽未以汾阳冠名,而俗以汾阳为县别名,盖以县城居汾水之阳故,清康熙五年(1666年)冀南道并入冀宁道,府县遂隶。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民国19年废道。
194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汾阳专区,行署驻县。
1951年,撤汾阳专区,隶属榆次(晋中)专区。
1971年划归新成立的吕梁地区。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汾阳撤县设市。
2004年,汾阳市成为山西省计划外单列市。汾阳市有古生物化石遗址、新石器遗址和70多处文化古迹,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6处,省重点保护文物古迹9处。有明代南薰楼、国内砖塔第一高塔文峰塔、金代建筑太符观、富神话色彩的马刨神泉、贴金壁画的圣母庙、保护完好自然景观有三十里桃花洞、金锁关等。古文化遗址有峪道河遗址,位于市区北6公里处峪道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周围,该遗址所跨时代久远,可分为仰韶、龙山、夏、商、东周和汉几个时期;杏花村遗址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杏花村镇东堡村东北,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其间分为几个自然形成或人为造成的阶地,遗存丰富。根据获得的层位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此外,还有北垣底遗址、段家庄遗址、任家堡遗址、巩村遗址等。汾阳有许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唐时,宋令文与其子宋之问、宋之悌同为进士,诗、书、画、各占一绝,闻名天下。大将郭子仪祖籍汾阳,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被封为汾阳郡王。现在在汾阳建有郭子仪纪念堂,并成功举办过多次郭氏纪祖活动。宋时,百胜将军狄青以战功由士卒升至枢密使,则体现了汾阳人文武兼备,勤奋进取的本色。明代数学家王文素以其毕生精力完成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孔天胤、朱之俊、曹慕堂以至清朝最后两位进士常棣华、王式通均以诗文名世。现代还涌现出了冀贡泉、冀朝鼎、冀朝铸、王文达、卫天霖、马烽、田桂兰、贾樟柯等大批文化名人和史景班、许志奋、王展、成泽民等将军。
关于这个问题,汾阳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早在史前时期,汾阳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时期,汾阳是晋国的都城,此后历史上多次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是汾阳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城内有大小寺庙、道观、楼阁、关市等建筑,商贸、文化、工艺等方面也十分发达。宋代时,汾阳成为西夏的边防重镇。明清时期,汾阳成为军事、文化、商业中心。
近代以来,汾阳成为山西省的一个县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改革开放以来,汾阳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不断改善,旅游业、农业、制造业等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汾阳市,山西省辖县级市,由吕梁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
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置瓜衍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为汾州府,并依郭设汾阳县,后于1996年撤县设市。汾阳区位交通优越,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