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人,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因被封为荆国公,故时人呼为王荆公;又因谥号为“文”,世人又称其为王文公。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王安石谥号“文”,累赠为太傅、舒王。 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传世,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北宋江西临川人。神宗时为相,封荆国公。推行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他诗文并茂,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庆历八年(1048)在知鄞任上,东巡至石湫(今北仑区大碶街道石湫村)考察水利,遂作此诗
王安石,字介甫,籍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改革运动,始于熙宁二年(1069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结束,故又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1. 王安石的籍贯是河南开封。
2. 王安石的籍贯是河南开封,这是因为他的祖先在开封定居,并且他自己也在开封出生和成长。
3. 王安石的籍贯是河南开封,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经是北宋的首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王安石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的籍贯也反映了他与这个地方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