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诗人写景的立足点是哪里看到了哪些感受到什么

2024-04-28 22:06:49
登飞来峰诗人写景的立足点是哪里看到了哪些感受到什么,在线求解答
写回答

最佳答案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为后文阐述哲理作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的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这两句诗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024-04-28 22:06:49
赞 9869踩 0

全部回答(2)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2024-04-28 22:06:49
赞 6913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