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pī,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披”的基本含义为覆盖在肩背上,如披星戴月;引申含义为穿戴,如披挂,披甲。在日常使用中,“披”也常做名词,表示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披”,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会意字,从手,从皮,表示剥取兽皮,使兽皮脱离兽体,本义是分开,劈开,裂开,“披”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提手旁和皮组在一起是披字
披
拼音:pī
部首:扌
笔画:8画
意思:
①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
②穿戴:~甲。
③打开,散开:~襟。
④劈开,裂开。
提手旁和皮组在一起是披字。
披[ pī ],部首:扌,笔画:8
基本解释:
①覆盖或搭在肩背上 披着斗篷。
②打开;散开 披卷。
③(竹木等)裂开 。
详细解释:
〈名〉①(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披,从旁持曰披。
〈动〉①分开;裂开 而披其地。
②打开;开发。
③拨开。
④覆盖或搭衣于肩。
⑤翻开;翻阅。
⑥披靡。
⑦披露;陈述 。
⑧分析;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