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出自哪首诗词

2024-04-29 09:07:12
“宠辱不惊”出自哪首诗词,在线求解答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宠辱若惊来源于《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宠辱不惊一般来自“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诗词。宠辱若惊和宠辱不惊的算是两种境界。宠辱若惊是受宠和受辱都会令人惊恐,受宠令人惊喜不安,失宠则令人惊慌不安。受宠为什么不好呢?宠之极,辱必随之,虽上犹下。宠辱若惊也反应了一个“德不配位”的问题,即没有那么大本事,却推到了一个高位上,心理惶恐。宠辱若惊就如同大患在身,如同有大毛病长在身上一样。所以我们要朝着宠辱不惊的方向前进。怎么去改呢?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吾无心,何来荣辱?把患得患失的心放下,看淡之,自能宠辱不惊。有同学要问了,得失荣辱哪那么容易放下呀?得与失相对,荣与辱相对,像是数轴的两极,大部分人都身陷其中,不在荣端,就在辱端,若想不陷入其中,就得往外跳。小得,小失,大部分人都不在乎,为什么呢?跳出来了,小得,小失对我影响不大,无所谓了。中得,中失,大部分人都在跳;大得,大失,大部分人基本跳不出来。这也符合正常规律。最终,放下荣辱的根本还得看个人实力,实力提升了,中得,中失就会变成小得,小失,得失自然就不在意了。在生活之中,敬慎惕励,积极奋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机会时,我好好努力,磨练自身,积极向上。机会来了,我就好好抓住,该起早就起早,该奋斗就奋斗,该拼尽全力累的像条狗,那就得累的像条狗,不丢人。机会去了,我不懊恼,不后悔,努力过,也就不会觉得是失去了。其来任其来,不恃宠而骄,其去任其去,不嗔怒怨恨。......................................................再啰嗦一下,补充几句:《道德经》第十三章,亦有教人“无我无身”的深层意思。宠辱若惊,像是大患若身一样,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我无心,我有何荣辱。宠辱若惊皆由“我”而起,“我”若不存,荣辱何在?即破我入“无”,无有大用,搞“无”搞的高级的都是佛祖一类的人。“无”在生活中也有用处。比如,在公共场合讲话,代表班级发言等,你明知道在公共场合讲话能锻炼能力,对个人发展有用,你却讲不了,因为怕出丑,怕受“辱”,这种情况需破“我”执,假设上台讲话的不是我,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夸也好,贬也好,羡慕也好,嘲讽也好,我已入“无”之境,心与天在,身与道合,天人一体,荣辱与我何用?非荣辱不能加身,喜怒哀乐、忧思惊恐皆不能加身,此时,你处于纯理性状态,只遵道而行,奉天行事,事焉有不成之理?生活中其它的“无我无身”的例子:工作起来忘了时间,叫忘我的工作;进行雕塑、绘画艺术创作,可以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读书读顺畅了,叫“废寝忘食”。战士敢去堵枪眼,也是“无我无身”之念所致,尽管到达这种境界,有可能是被教育或强迫所致。假如你还不想成佛,则当由“无”返我,由虚返实,即破“空”执。当然,普通大众根本到不了“空”境,也无需破“空”执。破“空”执的难度相当于劝和尚还俗。本章对普通人的借鉴意义在于:脑子里最好是有“无”这种观念,思维能切入到“无”的状态,也能无障碍切换回来,这样最好。

2024-04-29 09:07:12
赞 2982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