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即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容若是他的字。
纳兰是蒙古姓氏,又唤作“叶赫那拉”,注意这并不是满族姓氏。然而纳兰世家的祖先迁移到满洲人的地方后,逐渐被同化,所以后来纳兰性德便是满洲人了。中国人的名和字往往有互相解释的作用,例如诸葛亮,字孔明,这个“孔明”便是用来解释“亮”的。“性德”和“容若”也不例外,依旧遵照中国名字学的习惯,也有互相解释的作用。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为避讳太子名字而改名“纳兰性德”,而后又改回“纳兰成德”。“性”即有“成”的意思,为“成就、树立”之意。中国古代崇尚儒家学说,儒家讲求“仁”“德”“礼”等,常以“成”字与之组词。“成德”即“树立端正的品行”,君子者,唯德而立身。何为“容若”?依照名字互译的原则,根据“成德”之意可推解。“成”是动词,相对“容”也为动词,非名词,可为”包容“之意。”若“古代是为香草,古人多以香草来喻君子的品行高洁,在屈原的《离骚》里便有拿香草来喻己为君子,品性高洁的诗句。所以”若“即为”德“,”容若“意译可理解做“身为君子者,当树立起自己高洁端正的品德,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世间的一切。
纳兰容若又叫纳兰性德,清朝有名的此人。
纳兰容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字希仲,号容若。他是一位才情出众、诗文优美的文学巨匠,被誉为“清代最后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作品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语言清丽脱俗为特点,被广泛地传颂和欣赏。他的代表作有《清平乐·杨柳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兰容若的名字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才华与成就,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