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是"权知某军州事"的简称,负责暂时主管地方军民政的一个官职,"权"在古文中就是非正式职务的意思。
"知州"这个官职在宋代被设立,是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权力而存在的官职。宋太祖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唐末五代时期割据政权的局面,重文轻武,派遣朝廷的文官管理州务,就有了"知州"这个官职。后来元朝沿用了宋朝的制度,"知州"仍以非正式职务的身份存在。一直到明朝、清朝,“知州"这个官职都存在,不过是以正式官职的身份存在。明清时期,"知州"又有了更明确的划分,有直隶州和散州两种不同的级别,前者比后者的待遇好,不过它们都官至五品。"知府"又有"太守"之称,是管理州郡行政方面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通知国家发布的政令、征收赋税、管理解决案件。
太守是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直隶州的知州和知府的地位是一样的。
一、秦朝时期的郡守到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太守。知州是宋代出现的官职名称,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
二、太守的职权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知州下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三、太守在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地位不一样,西汉时期太守位置最高,隋朝撤销郡,太守改名为刺史,正四品。宋、明两朝知州是从五品,到了清朝为正五品。
太守和知州二者相同。区别在于设置朝代不同而称谓不同。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出自《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知州,是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