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流放的那一年,即公元757年,正好是唐代宗广德元年。
当时唐朝正经历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的动荡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发起,叛军一度攻占了首都长安,迫使玄宗皇帝逃往蜀地(今四川省)。唐玄宗的儿子肃宗继位后,展开了平定叛乱的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皇帝大赦天下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稳定民心: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民心不稳。皇帝大赦天下,可以展示出对民众的关怀,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2. 调动兵力:战乱时期,兵力对于平定叛乱至关重要。大赦天下可以吸引一些罪犯和失地农民参军,增强朝廷的军事实力。
3. 重建朝廷秩序:安史之乱导致朝廷秩序混乱,皇帝大赦天下有助于恢复朝廷秩序,增强皇帝的权威。
4. 团结各方力量:在战乱时期,朝廷需要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抵抗叛军。大赦天下可以缓解一些矛盾,使各方力量共同为朝廷效力。
5. 缓解社会压力:战乱时期,社会压力巨大。皇帝大赦天下可以缓解部分社会压力,使民众对朝廷抱有希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宗广德元年实行了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这一年因为大赦而获释。
李白被流放的具体年份是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关于为什么当时皇帝大赦天下,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和理论。
一种说法是,唐玄宗当时大赦天下是出于宽恕和仁慈的考虑。李白被流放是因为他曾经与宰相杨国忠发生了争执,杨国忠因此而在朝廷中对李白进行了陷害。然而,后来玄宗认识到了李白的才华和价值,对他表示宽恕,并下令大赦天下,以庆祝自己即位的周年纪念。
另一种说法是,唐玄宗大赦天下是为了矫正政策的错误。在天宝十一年,唐朝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恢复与重建时期,国家内外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社会秩序不稳定,百姓生活艰难。为了安抚民心、重建社会秩序,唐玄宗下令大赦天下,以期缓和社会矛盾,重振国家的稳定。
无论是哪种说法,大赦天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给予人民一个新的开始的机会。而李白作为其中的一位流放者,也因此得以回到都城长安,并继续他的诗人生涯。
李白流放的具体年份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李白于开元22年(公元734年)被流放到华州。
至于为什么在李白流放期间发生了皇帝大赦天下的情况,其中的确切原因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然而,大赦天下是一种统治者宣布的特殊政令,通常出现在某些重要事件或特殊时刻。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大赦天下的常见原因:
1. 皇帝生辰或即位纪念:皇帝的生辰或即位纪念日可能是宣布大赦天下的时机。这种行动旨在展示皇帝的仁慈和宽容,并加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2. 严重灾害或战乱:在面临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或战乱时,皇帝可能会宣布大赦天下,以减轻人民的痛苦和恢复社会秩序。
3. 政治和社会稳定:在国内出现一系列动荡事件、政治纷争或社会不满情绪高涨之时,大赦天下可能被用作缓解紧张局势、平息社会冲突和恢复社会稳定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确切的历史记录可能因时代和国家而不同,所以在特定事件发生时,具体的大赦原因可能会有所不同。为了获得关于唐代大赦的详细信息,建议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专业的历史学者。
759年,因遭遇大旱,唐肃宗为了表明他是个好皇帝,要和大家一起面对困难,就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被赦之列。李白正在流放的路上,总希望有一天能把他放回来。这本来是一个很渺茫的梦想,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却终于成了现实。
因为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所以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李白晚年跟着永王李璘干事业,结果却一脚踏入叛军阵营,犯下死罪,他的最后一任妻子为他辗转奔波,才救下诗人一条命。公元759年,李白由死罪改为流放,流放夜郎。正当李白的余生可能会交付给那个荒僻之地时,朝廷的赦免令却下来了,那时,李白正在当年刘备托孤的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