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是武汉市3个5A景点之一,也是武汉最负盛名的5A景点,崔颢、李白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了诗歌,但是有一个现象很奇怪,今天的人去黄鹤楼却频频吐槽,认为黄鹤楼不过如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黄鹤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起初并非是作为观光的目的,而是军事哨楼;后来与城垣分离、慢慢地成为独立的观景建筑,成为游人竞相而来的游览楼阁,演化成诸多历史与传说。
从宋代开始,黄鹤楼不仅承担旅游胜地的功能,亦是官方的接待处和临时的官署;到明清时期更成为地方文化复兴重要的一部分,并展示了国家危难时期仁人志士的豪情热血与抗争信念。黄鹤楼同龟山、蛇山,与长江汉水,构成了“江、山、楼”三美合一的瑰丽风景。古时人们登楼远眺,看茫茫江汉,大江东去,睹物思情,又有历代文人墨客漫游于此,留下了许多故事。来黄鹤楼既是看景,也是追忆前人,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黄鹤楼与时间连为一体;李白的“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千古传音,也赋予了武汉的别名“江城”。武汉龟山电视塔如果来黄鹤楼单纯是看景,当然会失望,过去的黄鹤楼雄立在蛇山之上,两岸没有高楼,黄鹤楼高大气派,如今不同了,比黄鹤楼高的建筑有许多。“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黄鹤楼拥有悠久的历史。关于黄鹤楼的始建年代历来有争议,被接收较为广的说法是三国吴黄武二年(223)说,此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所以推测黄鹤楼原来应坐落于城垣之上,作为军事樵楼的用途。到唐代时,黄鹤楼的用途发生了改变。黄鹤楼成为成为官商行旅、文人墨客登高远眺,三国时代已远去,他们在此凭吊三国遗址,感叹时间变化,浇胸中块垒,“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绝佳去处。黄鹤楼从“军事楼”向“观赏楼”转变。黄鹤楼根据宋代流传下来的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特色门类)《黄鹤楼》来分析,当时黄鹤楼已经发展为建筑群体,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与气势。宋诗《登黄鹤楼》有云“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黄鹤信移烟树老,碧云魂乱晚风清””,可见当年黄鹤楼气势之盛。后来黄鹤楼历经战乱,光在清代就有8次修葺或重建,分别是顺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年(1664)、十三年(1674)、四十一年(1702)、六十一年(1722)、乾隆元年(1736)、嘉庆元年(1796)、同治七年(1868),可谓“火经三发,工届八兴”,黄鹤楼历经磨难。现在的黄鹤楼是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然在蛇山头。主楼高达49米,共有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同治时期的黄鹤楼今天的游客去了黄鹤楼,多诟病黄鹤楼竟然有电梯,实在扫兴。黄鹤楼有电梯实在是正常,因为建筑一样与时俱进的,作为今人重修的黄鹤楼,当然要体现今天的建筑特色。黄鹤楼早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已,在过去一千多年间,黄鹤楼的意象在不断丰富。抗金名将岳飞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晚清重臣张之洞督鄂18年,写下“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黄鹤楼寄托多少仁人志士的抱负。
1908年所建的奥略楼(为纪念张之洞)如黄鹤楼这样富有盛名的历史景点,如果不了解其历史沿革的话,那么就是盲人摸象。
黄鹤楼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发展。同时,旅游还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推广,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然而,旅游的过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文化商业化和游客扰民等。
因此,应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保护和管理,使黄鹤楼旅游发展更加可持续和有益。
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旅游发展的优点是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然而,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过度开发可能会破坏景区的原始风貌,增加环境压力,同时引发过度商业化和人流拥堵等问题。
因此,黄鹤楼的旅游发展需要在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谨慎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