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贵族妇女追求时髦,喜欢更为高大的发髻,因此假发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汉乐府诗集》有诗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三国时期,上流社会的妇女依旧流行假发挽髻,南北朝北齐时期,受胡人风俗的影响,女子假发髻趋向奇异化。明清时期,女子的假髻“鬏[jiū] 髻”样式有很多种。《扬州画舫录》记载:清朝时期,产自扬州的假发髻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等多种。民国时期,女子发髻趋于简便,很少使用假发挽髻。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我国古代曾以盛发高髻为美,因而在祭祀中戴假发是对参祭妇女的仪表要求之一。根据《周礼》及相关记载,《君子偕老》中出现的“副”“象衣”“翟”“展”是王后在祭祀中专用的假发和服装。从祭祀的角度理解《君子偕老》,可以对诗歌有更深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