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 ”曰:“好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 ”子路曰:“学岂有益哉 ”子曰:“狂妈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 ”子曰:“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敬受命。”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子路初见孔子"指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的情景。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是,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初次见到孔子时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子路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向孔子学习并且虔诚地跟随他。"初见"表示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时,可能是因为孔子的声名在先,或者是通过他人的介绍,子路对孔子的学问、品德、领导力等方面已经有所了解。而当子路亲自与孔子见面时,他被孔子的智慧、言行和风范所深深折服,对孔子产生了崇敬之情。
这个场景突显了子路对孔子的尊重和敬仰,也表达了子路愿意成为孔子的学生并接受他的教诲。它也反映了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伟大的导师或者有智慧的人时,应该抱着虚心和敬畏的态度,从他们身上学习并受益。
好的,我可以为您更详细地解释一下“而”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
“而”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连词,用于连接两个词语或句子,表示顺承关系。在这个句子中,“而”连接了“子路初见”和“孔子”,表示这两个动作是连续发生的,可以理解为“然后”、“就”的意思。
具体来说,子路初见孔子,意味着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然后发生了某些事情,这个“而”就是表示这个顺承关系的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