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诗出处不同,是集句而成。
“青山处处埋忠骨”——根据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记述,毛(老人家)在得知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后,曾在“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而这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是改自他的《七绝·改诗赠父亲》,这是毛(老人家)1910年赠给父亲的一首七绝,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用以自勉的一首诗略加修改而成的,原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也有说这句话改自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近代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出塞》。原诗是: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出处是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
这句话的出处是唐代诗人于谦的《滕王阁序》。它的意思是指许多忠诚的人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埋葬在青山之中。这句话反映了对忠诚和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此外,它也提醒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机会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和社会责任中。
这句话出自唐代杜甫的《蜀相》中的一句名句,意思是忠臣义士的遗骨埋藏在山间,表现了忠诚、爱国等精神。在这首诗中,杜甫描写了蜀汉丞相诸葛亮逝世后的情景,讴歌他对国家的贡献和忠诚。这句话是表达了忠臣在生时,立志要为国家尽忠,死后把遗骨埋葬在山间,将会长存于国家之中,永不消逝。这句话也被广泛引用,表达了对逝去人们的纪念和怀念。
1、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意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