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时的海南岛生存境况无比艰难,苏东坡给友人的信中自陈: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写给子由的诗中,苏东坡自我调侃说儋州生活极差,难得吃肉,当地人以薰鼠和烧蝙蝠作菜。面对绝境的东坡,自有苦中作乐的自我调节能力,他是绝不会长时间让自己呆在情绪的低谷的。苏东坡在海南条件是艰苦的,但他认真面对并且接受了,还找到了其中的意义: “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可见一斑。
2. 那个时候的海南岛,隔着一道海,简直就是探险家才去的地方。苏东坡这时已经60岁,自己都觉得要死在海南了,走的时候跟所有人告别。
3. 结果到了海南,他自己烧墨写文章,每天涂得脸上都是黑;他自学中医,给别人看病。
4. 本来计划好要挂在这里,结果来了没多久他就发现了好东西——生蚝。他说这东西可真好吃,而且没人要,遍地都是,拿火一烤就能吃。他还写信跟儿子说:我在这里发现一个叫生蚝的东西,特别好吃,只告诉你,你要保密。因为北方人如果知道了,都会跑来吃这个生蚝。
5. 苏东坡来到人儋州后搞教育,教儋州人读书考功名,带领村民挖水井,让村民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同时捡草药帮村民治病,从内陆带来种子带领大家种,提高农作物产量。
当年苏东坡年过花甲,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的儋州。即使是今天我们也觉得海南路途遥远,古时的儋州远离中原,交通不便,在当时人们眼中是一块蛮荒之地。可是苏轼是一个特别乐观旷达的人,虽然远离故土、颠沛流离,却写下了两句真性情的诗:“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他把那儿当作了自己的故乡,还在那儿留下了一段舌尖上的故事。
苏轼到儋州之后,生活过得非常艰难,生病没有药,冬天没有炭火,夏天不能冲凉,只能吃芋头喝凉水。但苏轼是谁,再艰苦的生活都能让他发现不一样的乐趣,他是一个资深“吃货”,在儋州的生活就激发出了他“吃货”的天分。 当地人给他送来了生蚝,苏轼就想,生蚝怎么吃更美味呢 于是他把生蚝和酒放在一起煮,发现味道特别鲜美。后来又有更大个儿的生蚝,他想放在火上烤一烤看看味道怎么样,结果一尝,比用酒煮还好吃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曾被贬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在那里经历了许多事迹,被后人称为“儋州学派”的代表。
以下是苏轼儋州事迹的相关介绍:
1. 儋州任职:苏轼在北宋初年曾被贬到儋州任职,成为当地的文化代表。他在儋州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大量写作,创作出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和散文,如《咏菊》、《赤壁赋》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造诣。
2. 涉险求生:苏轼在儋州期间曾遭遇海难,被迫在海上漂泊。他尽管生命危在旦夕,但仍坚持抱着《庄子》读书,并用精神力量转移对死亡的恐惧,最终安然获救。
3. 推崇民俗:苏轼到达儋州后,对当地的民俗非常感兴趣,深入研究当地的宗教、节庆、风俗等,写下了大量相关的诗歌和散文,使得许多民间文化得到了保留。
4. 历史事件见证者:苏轼在儋州期间见证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对“元祐黜陟”的反对、对司马光“以文会友”的批评等,他通过写作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激发了当时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总之,苏轼在儋州期间发扬了自己的文化才华,并见证了当时很多的历史事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了人生态度和生命力,深受后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