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屈原早年咏物言

2024-04-30 12:14:14
为屈原早年咏物言希望能解答下
写回答

最佳答案

一提起屈原,想必朋友们都不陌生。

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万念俱灰,心里一着急,一上火,跑到汨罗江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在也没能上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实在屈原没去世之前,在吴越之地就流传着五月五赛龙舟,祭图腾等习俗。后来因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去世,所以五月初五的端阳节,慢慢地就演变成了一个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屈原的《离骚》应该是最被众人所熟知的。除此之外,屈原的代表作还有《天问》、《九章》、《九歌》等,而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歌《橘颂》,就出自《九章》。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后皇】,即后土和皇天。用来代指天地。我们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一个词语【皇天后土】,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后土,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只】,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成为了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之神。【在广袤的天地间,坚挺着一棵“威武的”橘树。生机盎然的绿叶沐浴在阳光的温热下,白色的花朵就好像一片片蓬勃开放的“雪花”,一朵朵挂在繁茂的枝头。果实结的圆润饱满,青的黄的错杂相交,色彩仿佛灿烂若辉霞。】诗人以精工细致的笔法,在我们的眼前勾勒出了一颗“顶天立地”“生机勃勃”的橘树。而且橘树一生下来就能适应南方的水土环境,更可贵的是,它凌空而立,“受命不迁”,深深地扎根于南国的土地。诗人看似浓墨咏橘,其实想表达的无非是自己【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执着,凭借着自己的高洁的品格,伫立在这一片天地,任凭风吹雨打,雪冻霜寒。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第一部分诗人着重咏叹橘树的外形之美,而这一部分,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对橘树进行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南国的橘树,自幼年便立下“不迁移”的志向。其实就是说诗人自小便树立了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高洁的品格令诗人在那样一个污浊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才有了诗人在离骚中所谓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其实说的就是那些整天想要找茬败坏屈原的那些“坏东西”。娥眉,本意是说女子那种漂亮的眉毛,这里则是代指诗人高尚美好的情操。翻译成现在的网络用语就是【总有刁民想害朕】。诗人赞叹橘树【廓其无求】,【横而不流】。其实想表达的就是诗人坦荡光明磊落的胸襟,以及不愿意与那些【坏东西】同流合污的,远大的志向。【闭心自慎】,反映的是诗人为了坚守自己的清心而整日提心吊胆的矛盾情愫。好多喜欢屈原的朋友,因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一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便将屈原解读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钢铁英雄】。在笔者看来,这必然是有失偏颇的。无论是屈原的为人亦或是屈原的文字,都随时随地地流露着一股理想主义的气息。说到底,屈原并不是不怕死,只是他也深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权衡利弊之后,他才作出了【舍生而取义】无奈抉择。【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橘树的美丽,是那种美得恰到好处的。并没有因为过分的美丽,而变得娇淫。它性格刚硬,不媚世俗,文理清晰明了,品行心性端正。所以诗人在最后两句才说,即使橘树年龄虽小,但是诗人仍旧愿意把橘树当成自己最为钦佩尊敬的师长。【伯夷】,昏君纣王的臣子。当他听说周武王大败了纣王之后,便因为不愿意身处新建立的王朝,从而与自己的弟弟【叔齐】逃到了首阳山,并且从此发誓,不吃周朝一粒米。因此,古代人认为伯夷是德性忠厚的圣贤之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无论纣王有多么的昏庸,但毕竟伯夷是侍奉纣王的臣子。在君为臣纲特定的时代设定下,伯夷被视为圣贤,也就有了一定的合理之处。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表现上诗人是在对橘树讴歌称颂,实际上是诗人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人格的陈述。第一部分侧重写形,第二部分直接抒情。两部分开始独立,却又相互勾连,融成一体。诗人成功的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也成功的抒发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的理想,以及坚定不移的意志。

2024-04-30 12:14:14
赞 3053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