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首诗出自《戏为六绝句 其二》,是老杜怼当时贵古贱今、贬低“初唐四杰”的一众文人墨客的,只能说怼得太好了。
从前两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可以看出,杜甫认为初唐四杰开创诗体新风格,但却遭到众文人无休止的讥笑,实乃目不识珠、抱残守缺,故怒而站起来发声。历史已经很好的证明了杜甫的先见之明,“初唐四杰”耀世千年,历史的长河永远记载了这四个名字,而当时嘲笑他们的一干文人却消逝在烟尘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正应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如果你足够自信,在自己的观点遭到嘲笑时,在所作诗文遭到无端讥讽时,可以用老杜的这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来回应,铿锵有力,绝对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送走诗圣,迎来诗仙。李白《嘲鲁儒》中这几句把读死书的老学究刻画的淋漓尽致,简直是入木三分。就凭这句我无比佩服李白,我也很喜欢引用这句。这样的老学究现在少吗?李白的性格决定他不会墨守成规。李白在东鲁时,当地很多儒生不懂变通,死守章句,把圣贤之书背的滚瓜乱熟,不说话则以,一说话就引经据典,满口之乎者也。但当问他们经国济世之方针,治国之方略时,他们如坠烟雾里,不知所云。读书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而这些腐儒读死书、死读书,不仅不能活以致用,而且对于新生事物拒不接受,不懂得社会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李白的雄才大略,处事方式遭到这些儒生的嘲笑,因此写了这首诗反讥迂腐的儒生,只能说写得太好了。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