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
无数文人墨客在诗词中留下了盛赞鲤鱼的诗句,诗词中描写鲤鱼常用“鲤”、“鲤鱼”、“赤鲤”、“锦鲤”、“红鲤”、“双鲤”、“素鲤”、“赪鲤”等词汇。鱼作为祥瑞之物,历代典籍早有记载。上古时候,鱼作为吉祥物,除指一般意义的鱼,常特指鲤鱼。从一开始,鲤鱼就作为鱼类的形象大使与文化结合起来。《史记·周本记》上记载“周王朝有鸟、鱼有瑞”。从上古这些记载来看,中国应该是鲤鱼的故乡。在公元前473年,越国的范釜写的《养鱼经》中,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养殖鲤鱼的知识。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在传统年画中,经常见到“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击磬童子与持鲤鱼童子相戏舞”等形象构成的图案。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还有因为鱼与“余”是同音,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从而让人们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中原地区现仍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谓之“年年有余”。鲤鱼作为崇拜之物,占据了人类图腾文化的半壁江山。在中国许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石器上,都绘有或刻有鱼纹,据闻一多、赵国华、傅道彬等人研究,鲤鱼以其外形和多子特征成为古代崇拜物之一。《易》中就有“贯鱼”一词,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息繁衍不可缺少的主题。可见以鱼为图腾的生殖崇拜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