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前途充满自信的诗句

2024-05-01 13:32:59
苏轼对前途充满自信的诗句,麻烦给回复
写回答

最佳答案

每读苏东坡的诗词,总感慨他人生的多难,处世的豁达及心灵的睿智。

他的一生,历经宦海风波,境遇大起大落,遭逢多位亲人的生离死别,饱受人生的艰辛与苦难,但他却能以宽广的心胸和坚韧的毅力,直面人生的缺憾,超越痛苦,化解痛苦;他悟性极高,有深重的忧患心理,对人生的无常与无奈有着较常人深刻得多的体认和思考,却能以开朗的心情笑对人生。“乌台诗案”后,苏轼险些丧命,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在黄州期间他历经磨难却写下一首非常旷达的词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上片描写暮春时节的清幽景致。“山下兰芽短浸溪”,首句点明了兰溪得名之由----山下溪水多兰。而“兰芽”两字又点明了时令,此时为暮春。“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白居易诗“沙路润无泥”而来。沙路一遇下雨,尘土会随雨下渗,只露出细密的沙石,给人一种清净之感。这一句突出了兰溪的洁净。“潇潇暮雨子规啼”,沙路怎么会没有泥土呢?是因为暮雨潇潇。前两句偏重静态,这一句则写动态,而对动态的描写是为了反衬其静,渲染出词人谪居之所的环境之凄美。下片词人即景抒怀,阐明了一个人生道理。门前一反常理向西而流的溪水使他感悟: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也可以重返青春,何必暗自嗟叹时光无情呢?下片这充满哲理的几句词集中体现了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不仅鼓舞了身处困境的词人,也鼓舞了后世无数人。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读之倍受鼓舞对未来充满希望。

2024-05-01 13:32:59
赞 9463踩 0

全部回答(2)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宋代·苏轼《游兰溪 / 游沙湖》

2024-05-01 13:32:59
赞 3902踩 0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4-05-01 13:32:59
赞 7520踩 0

苏轼一生饱受挫折,但他乐观淡然,性格率真。在长期的贬谪中他学会了崇尚自然、摆脱束缚,不感伤怀旧,不拘于红尘俗世。苏轼的这种面对逆境时从容坦荡、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幼年随父亲苏洵读书,深受其父影响,年未及冠就“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不到二十一岁的他首次赴京参加考试;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然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藏着隐忧,朝野之内满城风雨,苏轼所看到的已不是他过去经历的“平和世界”。因对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他遭到贬谪,之后又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逃过一劫。虽累遭打击、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词句就集中反映了他安之若素、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及至中年、晚年,风华不复,他依然保持着旷达乐观的本色,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轼出猎的豪迈场面和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

2024-05-01 13:32:59
赞 3085踩 0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晁错论》。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2024-05-01 13:32:59
赞 9784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