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清谈和魏晋风度,我曾经像您一样困惑,尤其在我读了罗宗强、马良怀、汤一介、余敦康、许抗生等学者的书之后。
最终,我选择了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解。先说魏晋玄学,国内学者对于魏晋玄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思路,一是把“玄学”哲学化,将其作为一股哲学思想来研究,如汤一介在《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中将“魏晋玄学”定义为: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企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来讨论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表现为远离“世务”和“事物”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二是把“玄学”历史化,试图回归到历史本身来探讨“玄学”的由来和发展,如王葆玹在《正始玄学》一书中将“魏晋玄学”定义为:玄学是南朝官方的重要学科,并以王弼的学说为主要内容。读到这里,我们还是不太明白玄学是怎么回事,于是,我要郑众推荐一篇拨云见雾的文章了:《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唐长孺先生要言不烦,从政治背景与思想的关系来谈玄学产生及其演变问题。他们都是根据儒家以外的理论针对着名教加以批判、分析、辩护以至纠正。整个的问题就是像东汉所提倡的那种名教是否还有用,甚至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假使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应该怎样维持统治者的秩序?这是玄学产生的原因。魏晋玄学家抬出道家来有两种意义:
一是重新发挥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这种政治主张实质是要削弱君权,放任世家大族享受其特权;其二是一些不得意的士人,以愤世嫉俗的心情提出自然来反抗当局提出的名教的态度。王弼、何晏主张名教和自然统一,嵇康阮籍主张对立,郭象调和。这是玄学的演变。再说魏晋清谈,据唐翼明《魏晋清谈》一书的定义: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这个定义是我比较认可的,但又不可避免地讲清谈窄化。因为“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这一点,排除了品评具体的人物时事的内容。我是赞同从清议到清谈的转化的,参看唐长孺《清谈与清议》。唐翼明将品评具体的人物时事的内容定为“清议”,其实“清议”只是当时的谈论的一种,其他种类参看刘季高《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最后说魏晋风度,宁稼雨在《魏晋风度》一书中,有一个副标题: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如果把这个副标题里的文人扩大一下,把武将等其他人士包含进来,便是我理解的魏晋风度。这里区别风度与否的标准是“文化意蕴”。凡是符合“文化意蕴”的生活行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称为魏晋风度。但这个“文化意蕴”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意识。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的话说:这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不为着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价值的体味和创造。二则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相比之下,马良怀在《魏晋风度研究》中给魏晋风度下的定义,就显得空洞而不易把握。最后,除了上面提到书,再补充几本:01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02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03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04王葆玹:玄学通论05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
详细点,分少就当帮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