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编制上的区别按照国家规定,公务员全部是行政编,事业单位则是事业编,而参公则比较特殊,它介于二者之间。
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参公人员属于事业编,但是一些参公单位(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属于行政编制。这是因为一些事业单位具有行使政府相关权力的职能,但是其职工却没有公务员的身份,而且编委会又不可能扩大行政编制数额,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参考公务员管理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02、名称上的区别参公人员的名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从广义上看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正式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需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二是具有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能。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么经过本单位申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就可以报上一级政府人事部门进行审批,经过批准后这个单位叫做“参公单位”,但不叫“机关”。03、待遇上的区别参公单位一般是党政机关的下级单位或者执法机构,它们的工资待遇跟公务员一样,都是财政全额拨款,但因为大部分参公单位机构规格比党政机关要低,因此薪酬涨幅的空间要相对小一些。04、转任上的区别一般来说,事业编不经过考试是没法转任到行政编的。但参公单位却比较特殊,它能与公务员进行转任。从公务员单位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变成了事业编,反之亦然。在某些省份,参公人员想转任到机关当公务员要看这个单位有无多余的行政编,而公务员转任则无此限制,这公务员转任与参公转任的区别。参公人员转任比公务员转任有难度,在某些情况下,参公人员转行政编也要进行考试。05、与普通事业单位的区别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参公单位与普通事业单位不同。在人事制度方面,参公单位实行公务员制度,普通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招录、晋升、薪酬、退休、养老等诸多人事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
区别有以下几点:
①职责不同。公务员单位是法规规定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单位,而参公管理只是法规授权具有部分管理职能的单位。
②使用编制不同。原则上,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事业编制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③称谓不一样。一般来说,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公务员”,而参公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参公人员”。
④相互调动可能不一样。其实大多数地方,参公和公务员都能相互调动,其职务职级都相互承认。但个别地方,参公人员不能调到公务员单位。
参公和公务员的区别为:
1、编制性质不同,参公不属于公务员,没有行政编。公务员是公务员,有行政编;
2、晋升空间不同,参公人员晋升空间不大,公务员相对来说晋升空间大一些。
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比较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参公单位人员要具体分析,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正常考录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另外,参公单位与公务员单位人员可以互调,从公务员单位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制变成事业编制,如果从参公单位调走去了机关身份很自然就由事业编制变成了行政编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事业单位与公务员、参公在身份与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事业单位不经过考试是不可能调入这两种单位的,而公务员和参公是可以互通的。
公务员与参公最大的区别;
一是公务员编制是行政编制,参公不是行政编制。
二是工资、福利、待遇有区别。
三是人员提升的审批主管单位区别。
四是退休后的待遇有区别。
参公人员和公务员区别:
1、编制不同:公务员是行政编制,而参公人员的编制为事业编制。
2、工作量不同:公务员机关更忙一点,参公机关会相对轻松一些。
3、晋升机会不同: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重要性的不同,也导致公务员机关和参公机关公务员在提拔升迁上的机会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