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
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如意又名握君、执友,它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笏或称手版,民间又称朝板,大臣朝见君主时,持笏于双手,可记事其上,以备遗忘;搔杖,又叫做“不求人”,以搔杖搔痒,可如人意,如意由此得名。宋代以来,如意的作用起了变化,已由实用器向陈设器过渡,并和吉祥图案联系起来。到了明清两代,社会上盛行说吉利话的习俗,如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制作如意的材料有金银、瓷器、各色玉石器和竹木器等。如意的穗带上常常系着一个玉件头,有时琢两个柿子,有时琢一只羊。汉字有许多同音字,将自然界的生物和日常语言中的同音吉祥字互相结合,就成了一种有趣的语言艺术。
如意有万事如意、好事连连、吉祥驱邪、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寓意,是家喻户晓的吉祥物。如意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如意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然后衔接一个长柄,模样类似权杖,它的材质多种多样,形状也多种多样。在古代,前期是上层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搔痒,如意在古时候是用来搔痒的,古时候人们又常常将玉如意称作“搔杖”。
后来,知识分子认为这样的命名不雅,于是便有人推陈出新,认为在用玉质搔杖搔过痒后,颇有称心如意的感觉,于是便美其名曰“如意”,加之如意常由美玉制作而成,于是“玉如意”这一命名便流传千年之久。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在古代,前期是上层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