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骨死者的遗骨。
死尸①死人的遗体。
②詈词。尸骸犹尸体。尸身尸体。尸谏臣子以死来规劝君主。尸位居位而无所作为。鞭尸《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鞭尸”指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伏尸指杀人致死。
尸字可以组词为尸体,僵尸,收尸。
尸[shī]汉语汉字
尸(拼音:sh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一般认为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引申为人体侧卧陈放的样子;尸也引申为尸体、死尸,这个意思旧时也写作“屍”。现在“屍”已成为“尸”的异体字。
行尸走肉
xíng
shī
zǒu
ròu
也作行尸走骨、走肉行尸
褒贬色彩贬义
结构并列
释义
基本行尸:会走动的尸体;走肉:能走动而无灵魂的肉体。只会行走而无灵魂的尸身。
比喻比喻庸碌无为、精神空虚、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
组词是“尸检、僵尸”。
“僵尸”,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iāng shī,常用释义为:
1.名词,僵硬的尸体。
例句:他从冰天雪地中回到家,被冻得动作僵硬,好像僵尸。
2.名词,比喻行将灭亡的腐朽事物。
例句:汽车产业曾经让底特律引以为傲,如今却成了阻碍城市发展的僵尸。
行尸走肉
行尸走肉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晋·王嘉《拾遗记》。
该成语原意为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气,庸碌无为;联合式;在句中作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