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桓 huán原指表柱。
是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桓,亭邮表也.――《说文》三家视桓楹.――《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公执桓圭.――《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又如:桓楹(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桓表(即华表)木名.即无患木.叶似柳,皮黄白色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甘肃省西倾山山名。
桓,读音huán,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为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另一个意思是姓。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木+亘=桓(拼音huán)
笔画:10
部首:木
结构:左右结构
五笔:SGJG
五行:木
基本释义
1.旧时立建筑物旁边的有标志性的柱子,柱身一般有花纹,后称“华表”
应用:桓表,桓楹
2.巨大
应用:桓治,桓蒲,桓拨
3.威严、英武的样子
应用:桓桓
4.姓
应用:桓温(东晋政治家)
“桓”,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huán,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桓”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立在城郭、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如桓表引申含义为大,如桓治。
在日常使用中,“桓”也常做姓氏。
桓。拼音huán,属通用字。本义是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现多用作姓。
康熙字典【辰集中】【木部】·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6《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官切,音丸。《说文》邮亭表也。《徐曰》表双立为桓。汉法,亭表四角建大木,贯以方板,名曰桓表,县所治两边各一。《前汉·尹赏传》葬寺门桓东。